类信贷资产是什么?风险收益与配置策略详解

婉兮
婉兮 2025-09-19 17:20:02

“类信贷资产”这五个字,最近像幽灵一样在朋友圈、饭局、甚至我妈的广场舞群里反复出现。上周日,我去楼下便利店买瓶水,老板娘一边扫码一边问我:“听说你们做金融的,‘类信贷资产’是不是稳赚不赔?”我一愣,手里的农夫山泉差点掉地上。连便利店阿姨都在琢磨的东西,背后肯定不是一句“保本高收益”那么简单。

类信贷资产是什么?风险收益与配置策略详解

先说人话,到底什么叫类信贷资产?粗暴理解,它不是银行放出去的贷款,但干的却是贷款的活儿:把钱借给缺钱的,收利息,到期还本。只是借钱的人换了马甲——可能是城投公司、地产项目、甚至某个你都没听过的产业园。包装方式也花哨:应收账款收益权、私募ABS、金交所摘挂牌……名头越大,越像皇帝的新衣,稍不留神就被割。

为什么今年它突然火出圈?一句话,缺资产的慌。银行理财打破刚兑,净值天天像心电图,老百姓一看绿油油就心慌;信托雷声滚滚,连浓眉大眼的头部机构都翻车。钱没地方去,于是“类信贷资产”跳出来,举着“收益7%+”“政府背景”“差额补足”三面大旗,像夜市的烤鱿鱼,香得谁都想去撸一串。

但香味背后,是三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大坑。

第一坑,底层看不清。很多产品说明书厚得像字典,核心就一句:钱借给了某城投,拿未来财政回款做还款来源。听着像铁饭碗,可财政回款到底能不能到账、什么时候到账,没人给你拍照打卡。我上周在南京出差,跟一个做城投债的销售吃饭,他直接摊牌:“兄弟,我也只敢跟我丈母娘说‘大概率’。”你看,连卖的人都不敢拍胸脯。

第二坑,流动性陷阱。类信贷资产通常期限一年以上,中途想提前赎回?不好意思,得等别人接盘。去年深圳一位老哥,把婚房首付扔进某“政信项目”,原定18个月,结果第8个月女儿出生,想提前拿回奶粉钱,被告知“只能转让份额”,挂出去两个月,连个问的人都没有。最后割肉离场,收益没拿到,首付变车库。

第三坑,刚兑幻觉。很多销售话术里最爱提“差额补足”“流动性支持”,听起来像有人兜底。可兜底方是谁?一家净资产只有5个亿的小国企,要给50个亿项目做担保。真出事,它补得起吗?法律文件里一句“不构成实质性担保”就能让你欲哭无泪。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告诉我,今年接的案子里,60%的纠纷都卡在这句话上。

那普通人到底还能不能碰?我给三条铁律:一看底层,到底借给谁、拿什么还钱,能看懂再下手;二看期限,用三年不用的钱去玩,别跟生活刚需抢跑道;三看销售机构,别被“央企背景”四个大字晃瞎眼,上官网查股东,穿透到最后一层,如果母公司是“某县国资运营有限公司”,级别还不如你家街道办,那就别冒险。

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:监管部门已经在悄悄收紧类信贷资产的发行通道,金交所新备案项目几乎暂停,私募ABS也开始窗口指导。潮水退去之前,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那个还在劝你“all in”的群聊。毕竟,赚钱的方式很多,能睡得踏实的,才是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