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PP项目还款来源解析:政府付费、使用者付费、可行性缺口补助全攻略

前两天,我跟一个在城投公司做融资的朋友吃饭,他一边涮毛肚一边吐槽:“现在领导最怕听到的就是‘PPP项目还款来源’六个字,听着比‘审计来了’还吓人。”我夹了块黄喉,顺口问为啥,他叹了口气:“以前靠财政兜底,现在得靠自己造血,可造血哪有那么容易?”
这顿饭吃完,我连夜翻了几十份PPP合同,发现一个扎心真相:90%的项目在招标阶段就把PPP项目还款来源写得跟童话似的——“可行性缺口补助”“使用者付费”“政府付费”三大法宝齐上阵,看着金光闪闪,实操里全是坑。
先说“使用者付费”这个听起来最市场化的。某省会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,当初测算时拍着胸脯说“管线入廊费+租金”能覆盖70%成本,结果建成后电力公司嫌贵死活不入廊,现在管廊里跑的全是老鼠,PPP项目还款来源成了镜花水月。更魔幻的是,招标文件里那句“收费标准可随CPI调整”,被物价局一句“民生项目不能随便涨价”怼了回来,直接原地熄火。
再看“可行性缺口补助”。华东某地级市搞了个智慧停车PPP,合同约定政府每年补差8000万。结果去年土地财政腰斩,市领导在常委会上掰着指头算账:“这8000万够给全市老师发半年工资了!”于是PPP项目还款来源硬生生拖到第三年才开始兑付,社会资本方现在天天举着“还我血汗钱”的横幅在财政局门口跳广场舞。
最惨的是纯“政府付费”类项目。西部某县的河道治理工程,合同里写着“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”,结果县人大换届时新代表一句“为啥要给资本家打工”直接否决了预算。现在项目公司每天在抖音直播卖土特产,评论区一水儿的“PPP项目还款来源就靠老铁打赏了”。
但也不是没有活下来的狠角色。深圳某产业园PPP,当初把PPP项目还款来源绑定了园区企业的增值税分成——企业缴的税越多,项目公司分的钱越多。现在园区里挤满了新能源车企,去年光宁德时代一家就贡献了2.3亿税收,社会资本方躺赚分红,连审计署去查账都忍不住点赞:“这才是真·共同富裕。”
所以你看,PPP项目还款来源的终极密码从来不是合同里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,而是得学深圳产业园——把政府、企业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捆成死结。就像我那个城投朋友总结的:“现在搞PPP,得记住三句话:别迷信财政,别折腾百姓,只赚增量钱。”
说到这儿,他突然压低声音:“听说现在流行把PPP项目还款来源跟碳汇交易挂钩,你觉得靠谱吗?”我望着火锅里翻滚的牛油,想起某西北荒漠光伏项目的绿色电力证书,在交易所拍出了9.8元/兆瓦时的天价——或许,下一轮造富神话,就藏在这些闪着蓝光的太阳能板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