贷款公司利率合法上限是多少?最新LPR对比表

去年为了给工作室添置新的摄影器材,我跑了三家银行、两家线上平台,最后才在朋友推荐下敲定了某家口碑不错的贷款公司。原本以为民营机构利率会高得吓人,结果一比价才发现,贷款公司利率不仅没想象中离谱,反而比国有大行给的信用贷低了近1.5个百分点。那天回家后,我把所有合同、截图都整理了一遍,准备写篇小总结,免得下次再踩坑。
先说结论:别把“贷款公司利率”四个字直接和“高利贷”画等号。真正决定成本的是三个隐藏参数——年化、综合费率、提前还款违约金。我拿到的方案是年化11.2%,看起来比银行8%高,但银行要一次性收3%的手续费,还要买2%的理财,折算后反而更高。贷款公司这边只收0.8%的账户管理费,且提前还款不收违约金,算下来三年总支出反而少了两千多。
有人担心贷款公司利率浮动大,其实它们也怕客户逾期。审核时,风控经理直接把我的支付宝流水、社保基数、芝麻分全拉了一遍,连工作室在美团上的月销都算了进去。评分高,利率就降档;评分低,利率会上浮,但幅度不会超过央行同期LPR加400个基点。换句话说,只要你征信干净、收入稳定,贷款公司利率不会乱来。
签合同前,我特意把“贷款公司利率”这五个字在搜索引擎里翻了二十多页,发现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“砍头息”和“捆绑保险”。现场核对合同时,我直接拍照发给做律师的表哥,他回复说:只要合同里没出现“前置利息”“服务费先行扣除”等字样,基本合规。果然,我拿到的合同里,利息是按日计息、随借随还,没有额外猫腻。
最后提醒一句,别只看表面数字。把贷款公司利率和银行利率放一起比时,记得把手续费、保险费、理财搭售统统折算成年化。我当时用Excel拉了一张表,横向对比了五家机构的综合成本,才发现自己最初相中的那家银行,实际年化竟然高达13.8%。而那家被很多人嫌弃的贷款公司,才是真正的性价比之王。
现在器材已经到位,订单排到了年底。偶尔在后台收到私信问我“贷款公司利率到底靠不靠谱”,我都会把那张Excel发过去,再补一句:把合同逐字读完,比道听途说更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