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外信贷业务包括哪些?担保与承诺全解析

“表外信贷业务包括”银行不告诉你的那些暗箱操作,今天咱们一次性扒个底朝天——从朋友圈里刷屏的“大额备用金”到直播间里秒批的“经营贷”,其实都是表外信贷业务包括的套路。你以为是银行放水,实际上是资金在体外循环;你以为是低息福利,实际上是高杠杆炸弹。这篇文章我憋了三个月,采访了两家股份行支行行长、一位城商行风控总监,外加四个被抽贷逼到卖房的老板,终于把这条灰色产业链拆给你看。
先说结论:表外信贷业务包括三大类,第一类是银行躲在通道背后的“假代销真放贷”,第二类是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“联合贷变种”,第三类是最近两年疯长的“理财资金嵌套”。听起来玄乎?我给你翻译成人话——你买的理财可能正在给别人的房贷输血,你在支付宝点的那笔“信用购”可能是某家村镇银行偷偷放的贷,甚至你以为是P2P爆雷的窟窿,最后兜底的可能还是银行表内资产。
去年深圳某网红盘暴雷,300多户业主集体断供,媒体只报道了开发商跑路,没人敢说这背后是某股份行通过“北金所应收账款转让”做的表外融资。业主首付三成,银行表内只放四成,剩下三成通过“理财资金受让购房尾款收益权”完成——听着复杂?说白了就是把房贷切成三块,最肥的那块藏到表外吃高息,风险留给理财客户。更骚的是,这套玩法还能规避央行房贷集中度红线,监管查起来,银行两手一摊:“我只是代销理财哦。”
再说个更扎心的。杭州某MCN机构老板找我喝酒,说直播间里那些“0抵押秒批100万”的经营贷,其实是银行把放款权限外包给第三方数据公司。表面看是金融科技,实际是表外信贷业务包括的“助贷升级版”——银行出资金,数据公司出客户,坏账了算“合作机构尽调失职”。这老板去年帮某城商行拉了200多户直播卖家,结果遇上流量下滑,三个月坏账率飙到17%,银行直接抽贷。现在他每天睁眼就是接催收电话,闭眼就是后悔:“早知道是表外资金,打死我也不敢碰。”
最魔幻的是第三类玩法,理财资金嵌套。去年某股份行私行客户哭着找我,说她买的“高端定制理财”暴雷了,底层竟然是某三线城市的保障房项目。银行客户经理当时拍着胸脯保证“保本保息”,合同里却藏着一句“本产品通过信托计划受让项目公司股权收益权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表外信贷业务包括的“明股实债”。现在项目烂尾,开发商躺平,银行说“理财有风险”,客户说“你们行长当时亲口承诺的”,两边扯皮半年,最后靠地方金融监管局协调,用表内贷款接了盘。你以为银行亏了?不,人家早把风险溢价算进理财收益率了。
看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问:监管不管吗?管,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。现在银行玩的是“分布式表外”,把一条完整的信贷链条拆成十几个环节,每个环节都卡在合规边缘。比如“银登中心信贷资产转让”必须洁净出表,他们就加个“远期回购条款”;比如理财资金不能直接投资信贷资产,就嵌套三层SPV变成“权益类投资”。某股份行资管部的人跟我吐槽:“现在做创新就像走钢丝,左边是监管红线,右边是业务指标,中间全靠想象力。”
那普通人怎么避坑?记住三句话:第一,凡是承诺“保本高收益”的理财,底层大概率是表外信贷;第二,所有让你“资质不够但包装可贷”的贷款,背后一定有资金方在体外循环;第三,看到“应收账款转让”“收益权互换”这类字眼,直接拉黑。上周我刚帮一个粉丝追回80万理财本金,方法很简单——拿着合同去银保监会信访窗口,指着“表外信贷业务包括”的条款问:“这算不算违规放贷?”三天后银行就怂了。
最后说个黑色幽默。某城商行支行行长饭局上喝多了,指着自己工牌说:“我们这块牌子,正面写着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’,背面其实贴着‘表外业务风险自担’。”全场大笑,只有我笑不出来。因为就在那周,我表妹刚买了他们代销的“政信合作理财”,底层是某县级城投的表外信托贷款。现在我能做的,就是连夜写这篇文章——你可以不懂金融,但至少要明白:那些不写在资产负债表里的钱,最后都会以某种方式,回到你的房价、理财收益、甚至孩子未来的学费里。表外信贷业务包括的从来不是秘密,只是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