贷款公司风控:大数据信用评分,贷前审核与贷后管理

婉兮
婉兮 2025-09-19 00:15:01

“跑了好几家银行,流水不够、抵押物估值低,最后还是在一家小型贷款公司放下来的。”上周和老同学吃饭,他刚拿到一笔80万的经营性周转金,说起这段经历,反复提到一个词:风控。用他的话说,现在的贷款公司风控已经不是简单看征信那么简单了,更像是一场“体检”——从个人到企业,从线下到线上,层层过筛子。

贷款公司风控:大数据信用评分,贷前审核与贷后管理

我挺好奇,于是找了几位在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的朋友聊了聊。原来,大家口中的“贷款公司风控”早几年确实以人工审核为主,信贷员带着纸笔跑客户、看厂房、翻账本,效率低、主观性强。现在不一样了,系统能在几分钟内把借款人的网购记录、社保缴纳、甚至外卖地址都拉出来,交叉验证后再给出风险等级。听起来像科幻片,但确实已经落地。

有意思的是,技术越先进,人反而越谨慎。一位在华南做汽车抵押的老哥告诉我,他们最近上线了一套大数据模型,理论上通过率提高了20%,可老板依旧要求每笔超过50万的单子必须再跑一次现场。“机器算的是概率,人要看的是细节。”他举了个例子:有位客户线上评分很漂亮,结果实地一看,车库里的车早被二次抵押,只是GPS被拆了没上传信号。要是完全依赖系统,这单就栽了。
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“共债”这个坑。很多借款人自己都没意识到,手机里七八个借贷APP的额度早已互相穿透。有家公司专门做多头借贷监测,后台显示同一个手机号在三天内申请了11家平台,其中6家已经放款。这种时候,贷款公司风控的重点就从“能不能还”变成“还了这家,下家怎么办”。所以他们现在会重点盯“近期申贷次数”和“夜间活跃度”——半夜两点还在填资料的人,风险系数直接翻倍。

当然,再精密的风控也得考虑人情世故。我认识的一位老板娘,工厂遇到账期问题,银行贷款迟迟批不下来,找到一家做供应链金融的贷款公司。对方风控经理实地考察后,发现她的下游客户是某知名家电品牌,订单稳定,只是回款周期长。于是设计了一套“应收账款质押+部分保理”的方案,既解决了燃眉之急,又把风险锁定在可控范围。老板娘后来感慨:“他们不是冷冰冰地拒绝,而是帮我把死资产变成了活钱。”

说到底,贷款公司风控的核心不是“拒”,而是“筛”。筛掉那些明显有漏洞的,留下真正需要资金且还得起的人。技术手段再炫酷,最后也要回归到“借钱还钱”这个最古老的商业逻辑。下次再听到谁抱怨“贷款越来越难了”,不妨想想:也许不是门槛变高,而是游戏规则更透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