贷款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案例:诚信服务与人才培养策略

在贷款公司做企业文化,最怕的就是“喊口号”。员工背得滚瓜烂熟,客户却感受不到,那套挂在墙上的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,到最后只是老板自我感动。过去五年,我跑了三十多家大小不一的贷款公司,从只做房抵的小门店到全国连锁的消费金融巨头,发现真正把“贷款公司企业文化”做出温度的,无一例外都把三件事做到了骨子里:把风险意识做成习惯、把客户难点做成内部KPI、把员工的成长写进利润表。
先说风险意识。很多人觉得风控只是审批和法务的事,跟企业文化八竿子打不着。但在一家总部在杭州的持牌贷款公司里,我见到他们把“风险红线”做成了茶水间小游戏:墙上贴一张“风险九宫格”,谁要是能在午休时间用同事的真实案例把九宫格填满,就能换一杯星巴克。半年时间,这家公司的30天以上逾期率从2.7%降到1.4%。员工在嘻嘻哈哈里把敬畏风险的DNA刻进了肌肉记忆,企业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,而是人人会玩的“闯关游戏”。
再说客户难点变KPI。广州一家做小微企业经营贷的公司,把“客户申贷资料一次性通过率”列为前台、中台、后台的共同考核指标。传统做法里,销售只想尽快收单,风控只想补材料,结果客户跑三四趟是常态。现在好了,销售怕客户折腾,主动帮客户预审;风控怕打回票,提前开线上辅导。指标一改,部门墙瞬间消失,“贷款公司企业文化”里那句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终于从PPT里走出来,变成了客户实实在在少跑的两趟路。
最后聊聊把员工成长写进利润表。上海一家老牌贷款公司,每年会拿出净利润的3%做“员工试错基金”。只要员工能复盘失败案例并输出SOP,就能获得基金支持二次尝试。有人把被拒的房抵单子重新跑成3000万放款,有人把一次投诉变成了标准化面签话术。最让人意外的是,这家公司的离职率连续三年低于8%,同行平均在18%以上。当企业把员工的成长视为利润来源,而不是成本支出,“贷款公司企业文化”才算真正闭环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位前辈说过的话:企业文化不是给员工打鸡血,而是让客户在每一个细节里都能感到“这家公司跟别的贷款公司不一样”。如果你正在筹建或者改造一家贷款公司,不妨先别急着做VI、喊口号,去问问前台小妹、问问审批小哥、问问常年跑渠道的客户经理——让他们告诉你,客户真正在意的难点是什么,然后把那个难点变成下一条KPI。等到客户开始替你在朋友圈安利,你的“贷款公司企业文化”就长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