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信贷风险预警:不良贷款率飙升,如何防控?

婉兮
婉兮 2025-09-29 02:20:01

“银行信贷风险”这六个字,最近像幽灵一样在金融圈游荡。上周五,一位做城商行小微审批的朋友跟我吃饭时,筷子刚夹起一块毛肚,就接到风控部电话:某网红茶饮品牌贷款逾期,抵押的门店一夜之间被贴封条。他叹气:“以前觉得坏账是报表上的数字,现在变成朋友圈的现场直播。”

银行信贷风险预警:不良贷款率飙升,如何防控?

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拧开了我对当下信贷世界的焦虑。过去三年,银行追着客户放款的盛况还在眼前,转眼间风向突变:地产项目停工、连锁餐饮关店、跨境电商库存爆仓……每一笔逾期背后,都是银行信贷风险在暗处膨胀的触手。你以为它只是风控模型里跳动的红色预警?不,它早已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——楼下那家开了七年的烘焙店,因为房东突然抽贷,一夜之间“充值会员退费无门”的告示贴满玻璃门。

上周我蹲在某股份行长三角支行蹲点,亲眼看客户经理小林如何“拆弹”。一家做光伏组件的民企账上趴着8000万贷款,应收账款却像被太阳晒化的雪糕,缩水到不足3000万。老板坐在会议室里,衬衫领口全是汗渍,反复解释“海外客户延期付款”。小林没拍桌子,只推过去一份展期协议:“抵押的厂房必须追加第二顺位,另外,实控人夫妻的个人连带责任保证书,今晚之前签字。”后来小林跟我说,这份协议他改了七版,每改一次,都像在刀尖上跳舞——既要守住银行信贷风险底线,又得避免企业当场猝死。

更魔幻的是,有些风险不是客户造成的。中部某省一家农商行,去年给地方城投放了20亿流动资金贷款,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“用于借新还旧”。结果钱到账第二天,财政局就以“化解隐性债务”名义划走15亿。支行行长急到嘴角起泡:“我们成了给地方财政垫背的冤大头?”现在这笔贷款被内部定性为“关注类”,但所有人都知道,它只是还没炸的雷。

普通人该如何自保?别被“银行”两个字的光环晃了眼。最近杭州某股份制银行代销的信托计划暴雷,一群大爷大妈拿着宣传单在银行门口拉横幅,哭喊“银行骗钱”。保安很无奈:“合同上明明写着‘代销’,风险自担啊。”但宣传单最下方那行“预期年化收益8.5%”的小字,早把风险提示挤到了角落。银行信贷风险的外溢,往往就藏在这种“你以为安全”的细节里。

当然,也不是所有故事都是悲剧。深圳一家做工业机器人的初创公司,去年差点因为订单下滑被抽贷。关键时刻,他们拿出与德国车企签的长期采购协议,银行立刻把贷款从流动资金换成“订单贷”,利率还降了30个基点。创始人感慨:“原来银行怕的不是风险,是看不见的风险。”当你能把未来的现金流翻译成银行听得懂的语言,银行信贷风险反而成了杠杆。

说到底,这场风险教育课没有标准答案。唯一确定的是,当银行开始用“放大镜”看每一块资产时,普通人也得学会用“显微镜”看自己的负债。毕竟,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——但提前知道哪片雪花会崩,至少还能在雪线以下搭个帐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