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士信贷中国最新股权变动:北京国资收购85%股权

“瑞士信贷中国”这几个字,像一枚被重新抛回牌桌的筹码,突然在上周的财经圈里翻了十倍热度——不是因为它又发了什么亮眼财报,而是北京国资公司用6.5亿人民币把瑞信证券36.01%的股权收入囊中,顺带把方正证券手里的49%也一并打包,一口气吞下85.01%的控股权
三个月前,我还在国贸三期楼下的咖啡馆里偶遇一位瑞信证券的老同事。那天他端着美式,语气轻描淡写:“等靴子落地,我们就从‘瑞士血统’变成‘北京户口’了。”谁曾想,靴子不仅落地,还带弹簧,直接把旧招牌弹进了历史。2008年成立的瑞信证券,曾是瑞士信贷银行在华落子的关键一步;2023年6月,瑞信整体并入瑞银,大家以为剧情到此为止;如今北京国资公司出面,把瑞银手里剩余的36.01%股权接过去,再拉上老搭档方正证券,让“瑞士信贷中国”这个符号彻底变身成一家地道的国有控股券商
。对老交易员来说,这像一记闷棍。过去十五年,他们习惯在晨会里听到苏黎世总部发来的全球市场展望,习惯把“Credit Suisse”的logo印在PPT最显眼的位置,仿佛那六个字母就能带来天然说服力。如今,logo要换,口号也要改,连晨会的开场白都从“Good morning from Zurich”变成了“各位领导早上好”。变化来得太快,以至于有人调侃:“以后去北京金融街,别走错门,瑞士信贷中国这牌子,只剩门口那只铜牛还记得旧名字。”
可若把镜头拉远,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“并购连续剧”,而是北京金融版图的又一次精准落子。北京国资公司手里本来就有北京银行、华夏基金、北金所等一串金融牌照,如今把瑞信证券的投行业务、跨境产品和QFII渠道一并收入囊中,相当于把一条从一级到二级、从境内到境外的完整价值链缝补完整。用内部人士的话说:“以后想做红筹回A、想做科创板跨境配售,直接在北京国资体系里就能跑完全程,连打车钱都省了。”
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最直观的冲击是“瑞士系”光环褪色后,瑞信证券的研究与产品会不会打折?答案可能恰恰相反。过去瑞信中国研究部常被吐槽“高冷”,一份A股公司研报要同步翻译成英文,流程长得让人抓狂;如今换了东家,内部正在讨论把英文版改成双语,甚至考虑推出短视频解读。一位刚刚跳槽到买方的前同事打趣:“以前我们读瑞信报告得先啃十页英文,现在可能刷三分钟抖音就能看懂,算是北京国资给大家的见面礼。”
更微妙的是,瑞士信贷中国在A股的持仓逻辑也在悄悄改变。过去十年,它一直偏爱金融、医药、消费三大赛道,动辄百亿市值长期持有;如今北京国资公司入主,投资清单里大概率会多出一栏“首都战略新兴产业”。有基金经理私下透露,他们已经接到路演邀请,主题只有一句话——“寻找能与北京科创母基金协同的标的”。换句话说,那些被瑞士信贷中国冷落的硬科技公司,或许会在下一个季度报表里突然闪现“北京国资+瑞信”双重标签。
当然,故事最精彩的彩蛋藏在人事安排里。业内盛传,北京国资公司正在全球猎头市场悄悄撒网,目标锁定曾在瑞信总部工作过的华人高管——既要懂国际规则,又要能说一口京片子。招聘信息里甚至有一条“熟悉北京胡同文化者优先”,看似玩笑,实则意味深长:未来的“瑞士信贷中国”,很可能是北京国资的全球面孔,也是外资机构重新认识中国市场的窗口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那位在咖啡馆里端着美式的老同事。昨天他又发了条朋友圈,配图是瑞信证券新装修的前台,背景墙上“北京国资”四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。配文只有一句话:“旧名字退场,新故事开场,愿我们都在下一幕里继续发光。”
是的,瑞士信贷中国这个关键词,从此不再是一段跨国恋的回忆,而是一张写着“北京欢迎你”的新车票。列车已经鸣笛,下一站的名字,也许就叫“中国资本全球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