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信贷业务是什么?风险识别与监管要点解析

婉兮
婉兮 2025-09-20 14:15:01

“类信贷业务”这个词,最近像幽灵一样在金融圈里飘来飘去。有人说它是银行最后的遮羞布,也有人说它是企业活下去的续命丸。我上周在杭州城西一栋玻璃幕墙写字楼里,亲耳听到一位做跨境电商的老板跟财务总监拍桌子:“只要能再接两笔类信贷业务,仓库里那批压了四个月的货就能转起来!”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词早已不是PPT上的术语,而是无数中小企业主深夜辗转时的救命稻草。

类信贷业务是什么?风险识别与监管要点解析

但类信贷业务到底是什么?简单来说,它披着“供应链金融”“保理”“应收账款融资”的马甲,内核却和银行贷款如出一辙:核心企业靠信用背书,上下游企业拿到钱,金融机构赚息差。可问题在于,当核心企业开始拖欠账款,整个链条就像多米诺骨牌——去年某知名房企暴雷,直接导致珠三角两百多家供应商的类信贷业务出现逾期,最惨的一家灯具厂老板把深圳南山的房子都抵押了,才补上员工工资缺口。

更魔幻的是,现在连菜市场都在玩这套逻辑。北京新发地有个做土豆批发的大姐告诉我,她现在给下游小超市供货,用的是“存货质押+应收账款转让”模式——听着高大上吧?其实就是把土豆存进第三方冷库,拿仓单去找金融公司换现金。大姐叼着烟数钱的样子,让我恍惚以为自己在华尔街路演现场。

监管层其实早就盯上了这块灰色地带。去年12月某地方银保监局开出的那张900万罚单,罚的就是某城商行通过“假保理真放贷”规避信贷规模管控。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现在流行的是“跨境应收账款证券化”——把国内供应商的债权打包卖给香港SPV,再让新加坡基金接盘,一套操作下来,风险就像打地鼠游戏,永远追不上锤子落下的速度。

我采访过一个92年的投行经理,他手机里存着37个类信贷业务微信群,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刷“口子”信息。他说最疯狂的时候,某西部城投公司用一条还没招标的市政道路应收账款,三天内融了2.8亿,年化利率只有4.2%,“比他们自己发的城投债还便宜300个基点,你敢信?”

但最扎心的还是那些夹在中间的小老板。东莞做耳机模具的老陈给我看他手机银行短信:某股份制银行刚给他批了800万“供应链票据贴现额度”,到账当天就划走了720万——其中500万还了之前类信贷业务的利息,200万给工人发工资,剩下20万买了两吨铜材。“现在就是拿新钱补旧账,”老陈指着车间里落灰的CNC机床,“哪天银行抽贷,我就得跟这些铁疙瘩一起跳楼。”

写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前阵子刷屏的那句话:当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但在类信贷业务的深海里,更多人穿着皇帝的新衣在裸泳——他们拼命扑腾,不是为了游到对岸,只是为了让岸上的人相信,海水真的很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