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低还款VS分期:哪个更省钱?避坑指南

“只还最低还款和分期,到底哪个更坑?”昨晚闺蜜小黎在群里甩出这句话,瞬间炸出一堆苦主。有人信用卡欠了3万,只敢按最低还,结果半年过去本金没少;有人把账单做成分期,一看总利息当场晕厥。看似都在给银行打工,可差别到底在哪?今天咱们掰开揉碎聊透。
先说最低还款。它的门槛极低,一般只要还账单5%-10%就能保住征信。但银行不是慈善家,你省下的现金,他们用利息补回来。以某股份行标准为例,日息0.05%,年化18%起跳,且按全额计息。换句话说,哪怕你只欠1万块,还了1000最低,剩下9000依旧按1万计息。雪球滚两个月,你会发现:怎么越还越多?更狠的是,最低还款期间,新消费立刻计息,没有免息期,等于拆东墙补西墙,墙却越来越高。
再聊分期。银行客服最爱推销的“0利息”,听着像捡钱,其实手续费早埋好。拿12期举例,表面月费率0.6%,实际年化13%往上。你以为每月还833本金加60手续费很轻松?别忘了,随着本金逐月减少,手续费却雷打不动。算到最后,总成本比最低还款低,但也没省多少。而且一旦分期,提前还清手续费照收,想反悔?门都没有。
那到底怎么选?给你三个实操场景:
临时周转:下个月奖金就到位,选最低还款救急,但一定在30天内补齐,利息可控。
长期欠款:3万账单实在还不起,分期12期,至少把年化压到13%,比最低还款的18%划算。
收入不稳定:优先分期,避免最低还款的雪球效应。真断粮了,还能协商再分期,比逾期强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的:信用卡本质是短期工具,最低还款和分期都是拖延症的药,不是解药。真想上岸,要么砍掉非必要开支,要么搞副业增收。毕竟银行设计的游戏规则,从来不怕你还得慢,就怕你不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