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信贷政策最新消息:房贷利率下调,个人贷款条件放宽

“您知道过去三个月里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至少有七成的首套房都在银行信贷政策悄悄松动后,利率下调了0.3到0.5个点吗?”周五晚上,我在小区楼下买西瓜,老板娘一边切瓜一边跟我分享她刚批下来的房贷,语气里带着那种“终于薅到羊毛”的小得意。她说自己原本准备观望到年底,结果刷到中介群里一张截图——某大行支行把首套利率从LPR+55BP降到了LPR+20BP,她连夜把资料递进去,一周就放款了。老板娘的兴奋像一把钩子,把我拽进了一个更大的故事:这一轮银行信贷政策的微妙转向,正在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改写无数普通人的账本。
先说个真事儿。我表妹在成都做UI设计,去年十月摇中一套二圈层的新房,总价210万,首付三成,当时银行信贷政策紧得跟军训似的:首套利率LPR+80BP,二套直接+110BP,放款周期三个月起步。她咬牙签了合同,每月还款8700多,工资瞬间被砍走一半。今年七月,楼盘突然通知她去签补充协议——银行主动把利率下调到LPR+45BP,月供少了将近600块。我表妹当场在售楼处蹦起来,销售小姐姐见怪不怪:“姐,现在银行信贷政策是‘认房不认贷’,您这算首套,能调。”一句话,省出一台iPhone 15 Pro Max。
但别以为只有“首套”在狂欢。上周我陪朋友去广州天河看房,中介小哥神秘兮兮掏出一本“内部名单”:某股份行针对“无房有贷”群体推出“二套转首套”特别通道,只要结清名下所有贷款,哪怕征信上挂着历史记录,也能按首套利率放款。朋友当场算了一笔账:他2019年在佛山买过一套,贷款还剩80万,利率5.2%,如果把佛山房子抵押做经营贷,结清广州新房的按揭,再重新按首套4.1%申请,30年能省出近50万利息。中介小哥补刀:“现在银行信贷政策就是‘只要你敢结清,我就敢给你首套资格’,窗口期最多到年底。”
更刺激的是经营贷的暗流。我认识一个做跨境电商的老哥,去年用深圳前海一套全款房抵押,从某城商行贷出600万,利率4.35%,三年先息后本。上个月银行突然打电话,说可以给他追加200万额度,利率不变,前提是把贷款用途写成“补充流动资金”。老哥一算,自己正好要囤一批万圣节货品,干脆多贷了100万,年化成本比找供应商赊账还低两个点。他感慨:“以前银行信贷政策卡得像老处女,现在恨不得把钱塞你口袋。”
当然,狂欢背后也有冷思考。上海某大行信贷经理私下跟我说,现在放出去的钱,七成以上还是围着房子转:“经营贷看起来是支持实体,最后还不是拿去提前还房贷?银行信贷政策再宽松,也怕坏账。”他给我看了一组数据:7月上海二手房成交1.6万套,环比涨35%,但挂牌量却冲到18万套历史新高——很多人一边享受利率下调的甜头,一边盘算着趁窗口期套现离场。这就像一场击鼓传花,鼓点越来越快,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是最后一棒。
最魔幻的是,银行信贷政策的“精准滴灌”正在制造新的鄙视链。杭州某网红盘摇号,置业顾问公开建议客户:“无房无贷的优先,有房无贷的次之,有房有贷的得全款。”因为开发商和银行签了协议,首套客户优先放款,二套或置换客户哪怕利率一样,也可能被拖到交房后才放款。我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听了直摇头:“现在买房像谈恋爱,银行信贷政策就是丈母娘,先看户口再看征信,最后才轮到你有没有钱。”
写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老板娘那句话:“政策就像天边的云,飘到你头顶就是雨。”这一轮银行信贷政策的松动,确实让一部分人先淋到了甘霖,但云层后面是更复杂的气候——有人在雨中狂奔,有人默默收起了伞。唯一能确定的是,当利率的齿轮开始松动,每一个普通人的账本,都在悄悄重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