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流程:表外融资、风险分散新利器

新手如何快速涨粉?先别急,兔子哥今天不聊流量,聊点“硬核”的——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。你可能会问,这玩意儿跟咱普通人有啥关系?别急,先抛个问题:“银行手里的房贷、车贷、信用卡账单,怎么就变成了可以买卖的证券?” 看完这篇文章,你就能搞懂背后的“魔法”。
先来个表格对比,咱们用大白话拆解一下:
项目 | 传统放贷 | 资产证券化 |
---|---|---|
银行角色 | 自己扛风险,钱借出去慢慢收 | 把贷款打包卖掉,风险转移给投资者 |
钱从哪来 | 存款、央行借钱 | 投资者买证券的钱 |
风险谁担 | 银行自己 | 买证券的投资者 |
银行好处 | 赚利息差 | 提前回笼资金,再贷一波 |
是不是有点感觉了?那咱们继续深挖。
银行是怎么把贷款“变”成证券的?
兔子哥用“奶茶店”举个例子:
银行就像奶茶店,每天卖出很多杯“贷款奶茶”。
但这些奶茶要慢慢回款,现金流紧张怎么办?
于是银行把未来N个月的“奶茶收入”打包,做成“奶茶券”,卖给投资人。
投资人买了券,未来就能分到奶茶收入;银行则提前拿到现金,继续开新店。
这个过程,就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。
那银行图啥?
盘活存量资产:贷款放出去,钱就沉了;证券化后,钱又活了。
降低风险:贷款违约风险被“甩锅”给投资者,银行轻装上阵。
优化报表:贷款从“表内”移到“表外”,资本充足率立马好看。
但投资者也不是傻子,凭啥接盘?
因为银行会把贷款打包成不同等级的证券,就像切蛋糕:
优先级:先分钱,风险低,收益也低。
次级:后分钱,风险高,收益也高。
劣后级:银行自己留一点,表示“我也陪跑”,增加投资人信心。
那中国现在玩得咋样?
兔子哥查了数据,发现:
2022年,中国ABS发行规模已经破万亿,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占比最高。
银行最爱搞的是企业贷款ABS,因为企业贷利率高,打包后卖给投资人,银行还能赚点“服务费”。
但问题来了:会不会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崩?
兔子哥觉得,国内监管更严,比如:
要求“真实出售”,银行不能把烂账包装成好资产。
投资者门槛高,普通人买不到,机构自己先“内卷”风控。
央行还搞了“信息披露”制度,防止银行藏着掖着。
那普通人能不能薅羊毛?
目前个人投资者还玩不了,但你可以:
买ABS基金:比如某些银行理财底层就是ABS,收益比定存高。
关注房贷政策:如果银行大规模做RMBS,可能意味着房贷利率要降,因为银行不缺钱了。
最后,兔子哥的个人建议?
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,说白了就是“金融搬砖”:
银行把“砖头”卖掉,换“现钱”。
投资人赌“砖头”未来升值。
咱们普通人,别急着冲,先搞懂逻辑,再考虑低风险参与。
就像兔子哥常说的:“不懂不碰,懂了再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