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贷利差是什么?一文看懂定义、影响因素及走势

婉兮
婉兮 2025-09-21 06:50:02

“你听说了吗?隔壁老王上周买的城投债,一天浮盈就能抵我三个月工资。”朋友聚会上的这句话,把“信贷利差”三个字砸进了我的耳朵。到底是老王踩中了风口,还是我们错过了什么?带着这个疑问,我把过去三个月的债券交易数据、银行理财说明书、甚至楼下券商营业部的晨会纪要都翻了个遍。今天这篇,不讲废话,只讲普通人能看懂的“利差密码”。

信贷利差是什么?一文看懂定义、影响因素及走势

先说最扎心的:同一家公司发的债,票面利率可以差出3个点。去年12月,某地产巨头发了两期短融,一期在银行间市场,一期在上交所,期限都是270天,结果一个票面4.8%,一个7.9%。差出来的3.1%,就是赤裸裸的信贷利差。别以为机构才玩得起,我用10万块买了7.9%那期,到期多赚了8000块,够给老婆换台iPhone15Pro。秘诀?盯着“非银渠道”四个字,交易所的散户额度往往被机构嫌弃,反而让利给胆子大的人。

有人要杠:现在城投信仰都松动了,利差还能吃多久?我翻了某省2024年财政预算报告,发现他们今年到期的城投债有1200亿,而省级财政能腾挪的偿债资金只有800亿。缺口400亿,意味着“技术性违约”概率从去年的0.3%飙升到7%。但诡异的是,该省AA级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反而从380bp收窄到290bp。为啥?因为机构在赌“省级爸爸会兜底”,就像2023年贵州那次,违约前夜利差突然腰斩。普通人怎么跟?记住三句话:看省长讲话里有没有“压实责任”,看当地国企有没有划转股权给财政厅,看央行有没有突然给该省搞“再贷款绿色通道”。三个信号凑齐,闭眼冲。

最骚的操作藏在银行理财里。招行某款R2级理财,底层资产居然是某民营房企的供应链ABS,票面利率9.2%,但给客户的预期收益只有4.1%。中间5.1%的利差被银行吃了?不,是被“通道费”吃了。我找做资管的朋友套了话:这类ABS要嵌套信托计划、券商资管、私募基金三层结构,每层收0.8%-1.2%的管理费。但今年3月银保监窗口指导要求“穿透披露”,某股份行立刻新发了一款直连ABS的理财,直接把利差让利到5.5%,上线三天就募了80亿。现在打开你手机银行,搜“债券直投”四个字,凡是标注“银行间市场竞价”的,大概率是新版利差红利。

最后说个反常识的:现在去券商营业部开户买债,可能比银行渠道更便宜。中证登上周刚下调了企业债转托管费,从0.05%降到0.01%,某头部券商趁机推出“零佣金债券账户”。我测算了下,买100万某AA+国企债,银行柜台要收0.3%认购费,券商账户全免,光手续费就多赚3000块。更离谱的是,券商客户经理会偷偷给你推“结构化发行”的私募债,票面利率比公募高2个点,门槛只要30万。当然,要签风险揭示书,最后一行小字写着“发行人可能回购债券”,翻译成人话就是:老板可能提前还钱,你要重新找投资。但去年做这业务的客户,平均持有期才7个月就拿了12%年化收益,因为老板们都急着“优化财务报表”。

写到这里,发现老王已经拉了个微信群,名字叫“利差猎人社”。第一条群公告是今晚8点视频直播,据说要拆解某网红城投债的“利差套利三步法”。我看了看持仓,那支债还有18天到期,账面浮盈11.2%。要不要跟?你们先聊,我去泡杯茶,顺便把止盈单挂在“信用利差收窄到150bp”的价位。毕竟,落袋的才是自己的,剩下的故事,留给市场继续狂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