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贷资产转让新规:ABS证券化流程解析及风险收益

婉兮
婉兮 2025-09-29 08:15:02

“信贷资产转让”这六个字最近像一阵旋风,把银行、AMC、券商、私募甚至网红财经博主都卷了进来。朋友圈里有人惊呼“万亿级口子来了”,也有人摇头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到底谁在狂欢,谁在观望?今天我用一顿烧烤的时间,把这场静悄悄的大戏给你拆成一串五花肉,肥瘦分明,一口下去全是真料。

信贷资产转让新规:ABS证券化流程解析及风险收益

先说银行。今年一季度,有股份行把近百亿对公不良资产悄悄挂到银登中心,挂出去不到48小时,就被三家地方AMC瓜分。为什么这么快?因为折扣够狠——平均3.2折。有人觉得银行亏到姥姥家,但换个角度,银行甩掉这些包袱,资本充足率立刻回血0.8个百分点,省下来的风险权重够再放出去几十亿房贷。一边割肉,一边补血,这笔账银行算得门儿清。

再说AMC。别以为他们只爱“打折包”,现在他们更爱玩“夹层”。上半年某四大AMC在长三角试点“优先+劣后”结构:优先份额卖给险资,年化收益5.5%,劣后自己留,赌的就是底层抵押物里那几块还没开发的工业地。一旦土地变性,劣后年化能飙到30%+。说白了,AMC如今更像一个导演,银行、险资、地产商全是演员,信贷资产转让只是开机仪式。

券商和私募也没闲着。一个做股票出身的私募大佬告诉我,他们今年专门招了两个做过银行风控的“老法师”,每天蹲在银登、北金所刷公告,只要看到“AA+城投+逾期30天以内”的组合,立刻出手。因为城投信仰还没崩,逾期30天只是技术性违约,收过来做个债务重组,半年后再打包成“城投收益权”卖给高净值客户,中间利差能吃400个BP。这种玩法,行话叫“秃鹫策略”,听着血腥,其实比二级市场追涨杀跌温柔多了。

当然,最魔幻的场景在直播间。上周我刷到一位财经博主,带着粉丝团看某城商行不良资产包直播尽调。镜头里,抵押物是一整栋烂尾的商业综合体,博主拿着激光笔在墙上比划:“看见没?这一层如果改成LOFT公寓,每平能卖1.8万!”弹幕瞬间沸腾,屏幕下方小黄车挂的是“XX不良资产专项基金”,起投100万。评论区有人调侃:“别人带货带的是口红,你带货带的是债权。”博主嘿嘿一笑:“口红会过期,债权还能下崽。”

热闹归热闹,风险也真不少。一位银登中心的老同学提醒我,现在最担心的是“抽屉协议”。表面看转让协议写得明明白白,背地里银行给接盘方悄悄塞一份远期回购函。一旦底层资产继续恶化,银行还得原价买回去,相当于风险没出表,只是换了个马甲。监管最近也在查这类“假转让”,查到就按“违规出表”算,罚单50万起跳,上不封顶。

写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?关系大了。你买的银行理财、你爸妈买的养老目标基金、你朋友买的信托,底层很可能就嵌着这些信贷资产转让包。它们就像火锅里的牛油,看不见,但决定了整锅汤的味道。如果转让顺畅、定价合理,大家收益稳稳的;如果中间有人浑水摸鱼,最后炸雷,买单的永远是末端投资者。

所以下次再看到“信贷资产转让”六个字,别只想到银行和AMC的狂欢,它其实是一面镜子:照出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,照出监管的松紧尺度,也照出我们每个人对收益和风险的真正态度。毕竟,在金钱的游戏里,没有人真正置身事外,我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坐在同一张牌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