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流程,收益与风险全解析

“银行信贷资产转让”这七个字,最近像幽灵一样在各大财经群里飘来飘去。老李,某股份行对公客户经理,上周刚把一笔3.8亿元的基建贷款装进SPV,转手卖给一家AMC,回表那一刻,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“0”,心里五味杂陈——坏账率清零了,奖金包保住了,但贷款企业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换了“债主”。这不是魔术,只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“外科手术”。
01 谁在偷偷“甩包袱”?
如果把银行比作一座水库,信贷资产就是蓄水,而转让则是偷偷开闸。2024年二季度,银登中心挂牌的银行信贷资产转让规模突破9200亿元,创下三年新高,其中三分之二都是“关注类”和“次级类”。别以为只有小银行才这么干,从国有大行到城商行,大家都在排队。原因很简单:监管对不良率的考核像紧箍咒,而转让就是最快的止痛片。
02 为什么有人抢着“接盘”?
AMC、信托、甚至部分私募基金,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。他们接过来的贷款,往往带着30%—50%的折扣,只要最终回收率高于买入价,就是暴利。去年某AMC打包收购西部某城投的15亿元信贷资产,半年后通过债务重组+土地置换,净赚2.7亿元,内部收益率高达38%。说白了,银行眼里的“烫手山芋”,在秃鹫投资人手里可能是“金疙瘩”。
03 普通人会被割韭菜吗?
大概率不会直接割,但间接影响无处不在。比如,你买的银行理财底层资产突然从“央企信用贷”变成了“某三线城市城投债权”,而产品说明书里只用一行小字写着“银行信贷资产转让”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银行把个人按揭贷款也打包进信托计划,表面利率不变,实际还款路径却绕了十八弯,一旦中间环节爆雷,你的征信上就会莫名其妙多一条“逾期”。
04 监管为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?
因为这是一场合谋。银行需要美化报表,AMC需要利润,地方政府需要化债,监管层也需要“系统性风险”别在自己任内爆。2023年底,某省金融监管局内部会议纪要流出,明确提到“鼓励辖内机构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实现风险缓释”,用词之直白,让市场一度怀疑是伪造——直到文件编号被证实为真。
05 下一步,游戏怎么玩?
风向正在变。7月某股份行尝试把“银行信贷资产转让”做成线上竞价平台,结果刚上线三天就被窗口指导。据说监管层的顾虑是:如果交易太透明,折价太狠,反而会引发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恐慌。于是,新一轮的默契正在形成:可以转,但要“慢转、少转、悄悄转”。
写到这里,想起老李那天喝完酒说的最后一句话:“我们就像在高速上换轮胎,车速不能降,轮子还得换,谁也不敢先踩刹车。”银行信贷资产转让,说到底是一场击鼓传花的信心游戏。鼓声还在响,花也还在传,只是没人知道,音乐会不会在下一秒戛然而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