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训机构贷款避坑指南:靠谱平台、低息方案、申请攻略

婉兮
婉兮 2025-09-08 14:30:02

“先上课,后付款”的广告在地铁里随处可见,不少冲着转行、升职来的年轻人心动之后才发现,所谓“后付款”其实就是培训机构贷款。上个月,我的表妹阿琳在望京一家编程训练营签了名,销售当场拿出平板电脑,让她勾选分期方案。她原想着月薪涨了就轻松还,结果刚上完两周课就收到第一期账单:1580元。那一刻,她才真正理解“培训机构贷款”四个字的分量。

培训机构贷款避坑指南:靠谱平台、低息方案、申请攻略

线下走访三家不同规模的机构后,我发现销售话术大同小异:先强调“零首付”,再补一句“利息由机构承担”。可合同细则里,年化利率往往藏在“信息服务费”“管理费”里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课程顾问告诉我,他们的绩效与放款额直接挂钩,学员贷得越多,提成越高。于是,不少销售会暗示“工资翻倍”“包就业”,把风险轻轻带过。

监管部门其实早就注意到培训机构贷款的高投诉率。去年十月,北京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,点名“培训贷”与“美容贷”并列,要求银行与合作机构建立白名单制度。然而,很多中小型机构把通道搬到了线上,通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放款,绕开了银行的风控。学员一旦中途退课,机构只退部分学费,贷款却要继续还,征信记录照样留下逾期痕迹。

想避开坑,只能靠自己多做功课。第一,签合同前让销售把贷款合同全文发你邮箱,逐字读完再决定;第二,查一下放款方是否持牌,登陆银保监会官网输入公司名称就能验证;第三,算清真实年化利率,把“服务费”“保险费”全部折算进去,高于15%就要警惕。最后,尽量选支持“边学边付”或“阶段考核后再付尾款”的机构,给自己留退路。

我陪阿琳去退费时,机构负责人反复强调“贷款是自愿行为”,却拿不出当初承诺的“包就业”协议。最终,我们打了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热线,才把剩余学费追回,但贷款记录仍要等结清后才能申请征信异议。她的经历提醒我:培训机构贷款不是洪水猛兽,前提是你把每一条细则都当成买房合同那样去抠。毕竟,成年人的安全感,永远来自自己算清楚的账本,而不是销售口中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