贷款公司套路揭秘:避坑指南,识别陷阱,防骗技巧

“借5000,到账3500,7天后要还6000,这算正常利息吗?”
刚收到这条私信时,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:离谱!可转念一想,或许屏幕那头的你,也正被类似广告轰炸得晕头转向。别急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“贷款公司套路”,用大白话把坑坑洼洼都标出来,顺手再送你一把小铲子,填坑自救。
广告里藏着啥糖衣?——“秒批”“0利息”到底是啥意思?
自问自答时间:
“0利息真的不收钱吗?”
——嘿,人家说的是“0利息”,可没说“0费用”。平台往往换个马甲收“服务费”“管理费”“会员费”,加一起比利息还狠。
小案例:
去年我表弟阿豪急用钱,看到某平台“新人免息30天”,结果点进去才发现要先交199元“信息审核费”。不交?页面直接卡死,交了之后又说“综合评分不足”拒贷,199元打水漂。
一句话提醒:凡是先让掏钱的,八成是坑。
♂ 合同里的小字有多小?——“砍头息”“阴阳合同”现场拆解
把合同摊开,你会发现几个高频词:
套路名称 | 表面意思 | 实际玩法 | 坑点指数 |
---|---|---|---|
砍头息 | 提前扣利息 | 借1万到账8千,2000元直接当利息扣走 | |
阴阳合同 | 纸质一份,APP一份 | 纸质写月息1分,APP暗藏日息0.3% | |
循环贷 | 随借随还 | 还了本金继续算利息,利滚利 |
独家观察:
我偷偷对比过30家线上平台,发现超过6成把“实际年化”藏在折叠页里,得点三次“更多”才能看到。年化48%写成“月综合费率4%”,数学不好的朋友当场就被绕晕。
利率到底怎么算?——手把手教你一分钟看穿
别被“日息0.05%”吓到,换算成年化就是18.25%。
懒人公式:
年化≈日息×365÷100
如果平台只给“月综合费率”,再乘12就完事。
举个栗子:
月费率2.5%×12=30%,这还只是表面,再叠加“砍头息”“服务费”,真实成本飙到50%一点不稀奇。
典型套路Top5排行榜
无限展期
套路:还不上?给你“贴心”延期,一次收20%展期费。
逃生:咬咬牙找亲友周转,千万别滚雪球。暴力催收
套路:爆通讯录、P图群发。
逃生:保存录音,向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,催收也得讲规矩。会员制贷款
套路:交299元成会员才放款,拒贷不退费。
逃生:直接拉黑,正规平台不会搞会员费。刷流水提额
套路:让你把钱打进“安全账户”刷流水,转眼被转走。
逃生:凡是要你先打钱的,一律视为诈骗。美容贷、培训贷
套路:医美机构、培训班与平台合作,学费变贷款,退费无门。
逃生:签合同前拍照留档,确认贷款主体是谁再下笔。
新手防坑三步曲
第一步:查牌照
登录银保监会官网,搜公司全称,能查到“小额贷款牌照”才算正规。
第二步:比三家
把利率、费用、到账金额列成表,肉眼可见差距。
第三步:冷处理
广告弹窗越急,你越要缓。喝口水、睡一觉,冲动指数降一半。
我的独家小数据
今年3月,我匿名卧底5个“负债交流群”,回收了217份问卷。
结果显示:
74%的人被“砍头息”坑过
58%的人直到催收才知道真实年化
只有12%的人签合同时逐字读完
最扎心的回答:
“当时想着先拿到钱再说,小字太多,懒得看。”
——这句“懒得看”,平均多付出利息4200元。
万一已经踩坑,还能翻盘吗?
先别慌,分情况聊:
利率超过36%?法院支持退还超出部分,直接起诉。
被暴力催收?把录音、短信打包,提交给当地银保监局,一周内大多能停催。
实在还不上?主动找平台协商“个性化分期”,别怕丢面子,平台更怕坏账。
写在最后的私房话
有人问我:“你是不是劝大家别借钱?”
真不是。钱得借,但得分清“救急”和“救穷”。
我手机里至今留着一张便签:
“借钱像坐电梯,上得快,下得也快;记得在顶楼按暂停,看看风景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往上。”
把它送给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