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人信贷申请攻略:利率低、放款快的正规渠道

私人信贷这两年在北上广深的饭局里被提到得越来越频繁,它不再是银行家抽屉里的神秘文件,而是成了朋友圈里“闷声搞钱”的代名词。可真正敢下场的人并不多,大家一边眼馋年化两位数的故事,一边担心“会不会跑路”。我花了三个月,跟了四位操盘手、暗访了两家做“居间”的咖啡馆,才把这层窗户纸捅破——原来私人信贷的江湖,比电影还精彩,也更残酷。
先说大家最关心的:钱到底去哪儿了?我见到的第一位老李,原来在信托做风控,三年前辞职,拉着四个老客户搞了个“小池子”,起步资金3000万。他只做一线城市的住宅二押,成数控制在评估价的50%以内,单笔300万到800万,周期6个月起步,年化15%—18%。老李最得意的一笔,是去年给静安一套老洋房做周转,房主急着打新股,三天放款,两个月后提前还款,光违约金就收了20万。这听起来像高利贷?老李甩给我一份尽调报告:房产抵押登记、强制执行公证、资金走监管账户,一样不少。他说:“我们不是慈善,但更不是傻子,风控做不好,本金都没人哭。”
可江湖里不止老李这种“学院派”。在福田CBD的一家共享办公里,我见到阿May,90后潮汕女生,名片上印着“资金解决方案专家”。她不做抵押,专做“信用包”:给跨境电商老板垫资备货,给MCN机构垫发工资,甚至给夜店公关经理垫房租。她的资金来源五花八门,有山西煤老板的闲置拆迁款,也有义乌外贸老板的美金现钞。利率?看心情,也看渠道,最低年化12%,最高能到36%。阿May的秘诀是“熟人背书+数据穿透”:借款人的店铺流水、海关数据、社交账号全扒一遍,还不上钱就把欠款转成带货佣金,“反正人还在,直播间还在,总能回点血”。
最魔幻的是“茶局”里遇到的王总。他原来做P2P,暴雷后没跑路,反而转型做“不良资产私人信贷”。说白了,就是收购银行坏账包,再跟原房主签对赌协议:你配合我清场,我免你一部分欠款,剩下的分期还。王总带着我在浦东看了一套法拍房,原房主老太太还在里面住,他说:“老太太儿子欠了赌债,房子被银行收走,我花了300万从AMC手里接盘,再给她三年时间,每月还8000,还满80万就过户给她儿子。”我问:“万一老太太赖着不走呢?”王总晃了晃手机:“她儿子的抖音号在我手上,直播带货卖惨,流量比房租贵。”
写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发现:私人信贷的底色不是暴利,而是信息差。老李靠牌照和流程,阿May靠人脉和数据,王总靠法律和人性。他们都在玩一场“风险定价”的游戏,只不过有人用Excel,有人用饭局,有人用抖音。但别忘了,所有看似稳赚的故事背后,都有沉默的坏账。老李去年有笔2000万的单子,房子在燕郊,评估价虚高,现在借款人失联,房子流拍两次;阿May的某个跨境电商客户,因为亚马逊封店,直接跑路东南亚,留下一堆库存和未还的500万;王总最惨,遇到个“职业老赖”,房子腾退了,但原房主举报他“套路贷”,经侦已经立案。
所以,普通人到底能不能碰私人信贷?我的答案是:别碰你搞不懂的环节。如果你连抵押登记去哪儿办都不知道,就别学老李;如果你微信好友里没有一个做跨境的,就别学阿May;如果你看到“不良资产”四个字就头晕,更别学王总。但你可以学他们的思维方式:永远先想最坏的情况,再决定要不要赚这笔钱。就像老李说的:“做我们这行,睡得着觉比赚得多更重要。”
最后说个细节:采访结束时,阿May递给我一张名片,背面印着一行小字——“私人信贷不是雪中送炭,是锦上添花。”这句话,值得所有被高收益诱惑的人,打印出来贴在床头。